留取朱弦不须断,只将瑶匣锁蛛丝。全诗是什么?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瑶匣琴

唐·李群玉

留取朱弦不须断,只将瑶匣锁蛛丝。

玉徽光彩灭,鸾凤音声嘶。

作者及朝代

李群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文宗开成初年(836-840),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沅陵石门山,以诗酒自娱,李群玉的诗才横溢,尤其擅长近体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并得到了宰相裴休的高度评价,裴休还将其诗编为三卷,名为《李群玉集》。

作者简介

李群玉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歌,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群玉在唐代诗坛上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那样声名显赫,但他的诗作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译文

留下这红色的琴弦不要断绝,只把精美的琴匣锁上,让它布满蛛丝,琴上的美玉装饰已经失去了光彩,鸾凤的鸣叫声也变得嘶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把被锁在精美琴匣中的古琴,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朱弦代表着美好的音乐和情感,但诗人却选择将其锁在瑶匣中,任其布满蛛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遗忘,玉徽光彩灭和鸾凤音声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消逝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古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诗人以“留取朱弦不须断”开篇,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留恋,又暗示了这种美好终将逝去的无奈。“只将瑶匣锁蛛丝”一句,则将这种无奈和遗忘推向了极致,瑶匣的精美与蛛丝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和遗忘,而“玉徽光彩灭,鸾凤音声嘶”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这种消逝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李群玉一生历经坎坷,早年曾游历四方,饱尝人间冷暖,在隐居石门山期间,他或许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与琴为伴,以诗会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好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孤独和无奈,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普遍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创作倾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