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递宿三更悄,叶底春寒一倍生。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夜来递宿三更悄,叶底春寒一倍生。

(注:“夜来递宿三更悄,叶底春寒一倍生”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陈与义的已知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它们融入此诗意境中进行创作解析,假设为陈与义同一时期或风格相近的构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文风清新自然,南渡后,因历经战乱流离,诗风转向悲壮苍凉,成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余二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译文

二月里巴陵地区日日刮风,春天的寒冷还未结束,园中的主人(我)感到害怕,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像胭脂一样的红色花瓣,独自在蒙蒙细雨中傲然开放,夜晚住宿时,三更时分万籁俱寂,树叶底下透出的春寒更加浓烈,仿佛比白日里更加寒冷一倍。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早春时节巴陵地区的寒冷天气,以及海棠花在风雨中坚韧绽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困境中不屈精神的颂扬。“夜来递宿三更悄,叶底春寒一倍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春夜的寂静与寒冷,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赏析

意境营造: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海棠花在风雨中的坚持,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

语言风格:陈与义的语言清新自然,用词精炼,如“不惜胭脂色”、“三更悄”等,既描绘了景象,又传达了情感。

情感表达: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创作背景

虽然“夜来递宿三更悄,叶底春寒一倍生”这两句并非陈与义确切作品的原文,但我们可以假设这首诗是陈与义在南宋初年,面对国家动荡、个人流离失所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美,这种创作背景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