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李商隐
锦幄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鄜州李花
唐·李商隐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一朵佳人貌,三春淑气归。
遥知浣纱处,水上采莲时。
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译文
《鄜州李花》译文:
李花那芬芳的心意向着春天归去,它得到的只是落花沾衣的结局,这一朵朵的李花犹如美丽的佳人,将春天的美好气息都聚集于一身,远远地就能想到那浣纱之处,还有那水上采莲的时光,如此美好的李花,应当成为花中之王或花中之相,而不应仅仅被派遣去侍奉那甘泉宫中的君王。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李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向往,诗中“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一句,更是将李花比作能够担当花中之王或花中之相的角色,而不应仅仅作为宫廷中的点缀,体现了诗人对李花价值的肯定与对其命运的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李花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李花的美丽与哀愁,诗人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开篇,既点明了李花盛开的时节,又暗示了其命运的短暂与无奈。“一朵佳人貌,三春淑气归”一句,将李花比作美丽的佳人,进一步突出了其美丽与魅力,而“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一句,则更是将李花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李花的赞美,又有对命运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李花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特的见解,或许是在某个春日里,诗人独自漫步于李花丛中,被其美丽所打动,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又或许是在某个宫廷宴会上,诗人看到了被用作装饰的李花,心中产生了对其命运的同情与惋惜,从而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无论如何,这首诗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李商隐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