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牡丹
宋·王十朋
红红白白定谁先,嫋嫋娉娉各自妍。
拟共东君争胜色,一枝容得几回怜。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十朋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孝宗立,擢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力排和议、忤秦桧等投降派而罢官,后出知饶、夔、湖、泉诸州,复以言罢,终于奉议郎知梅州,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文名世,其著作除《梅溪集》等外,还有《东坡诗集注》、《会稽风俗赋》等传于世。
译文
红牡丹与白牡丹究竟谁更美呢?它们各自以轻盈柔美、端庄秀丽的姿态展现着自己的美丽,想要与春天的主宰——东君(春风)争艳斗丽,但即便是最娇艳的花朵,又能经得起几次人们的怜爱与欣赏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红、白牡丹的描绘,展现了牡丹的多样美态,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首句“红红白白定谁先”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对牡丹色彩之美的思考;次句“嫋嫋娉娉各自妍”则通过形容牡丹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其美的多样性;第三句“拟共东君争胜色”表达了牡丹与春天争艳的意愿;末句“一枝容得几回怜”则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
此诗以牡丹为题,通过对牡丹色彩与姿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牡丹的娇艳与多姿,诗人以设问开篇,既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又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牡丹之美,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牡丹与春天的主宰——东君相比,进一步突出了牡丹的娇艳与不凡,末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使诗歌在赞美牡丹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王十朋在仕途上虽曾一度显赫,但终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此诗可能作于他被贬期间,通过对牡丹的描绘与感慨,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在诗人眼中,牡丹虽美,但终究难以逃脱凋零的命运,这与他自身的遭遇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这首诗不仅是对牡丹之美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