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附加句:
似闻海若怒川后,雨师风伯同抽差。
(注:苏轼的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似闻海若怒川后,雨师风伯同抽差”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对原诗意境的扩展与想象加入,以展现观潮时的壮阔景象。)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
未曾到达时千般愁绪难以消解。
到了之后却觉得并无特别之处,
仍然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
(附加句译文):
仿佛听到海神若发怒于江河之后,
雨神和风神一同被派遣来助阵。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向往与期待,以及到达后的一种淡然与超脱,附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观潮时的壮阔景象,仿佛海神发怒,雨神和风神也一同前来助威,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为题材,通过对比诗人到达前后的心理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前两句写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向往与期待,情感热烈而急切;后两句则写诗人到达后的淡然与超脱,情感平静而深邃,附加句则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观潮时的壮阔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后所作,苏轼一生酷爱自然山水,对庐山和钱塘江大潮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观赏这些自然美景时,不仅被其壮丽所震撼,更在其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超脱的智慧,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感悟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