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全诗原文如下: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云移舟行,两岸花树宛如相对移动,榆堤千里,半日即过,飞云东去,人亦东行。
“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上述《襄邑道中》,而是对诗中意境或后续想象的引申描述,可能是在某些文献或解读中被用作对陈与义归家心情的想象性描述,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们将主要围绕《襄邑道中》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译文
两岸落英缤纷,衬托着船帆上的红色,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释义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乘船途中舒爽愉快的心情,全诗意思深长,意境开阔,情韵悠长,景象鲜明,语言凝炼,堪称佳作。
赏析
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云天,并不是原地站着或行着不动,船在继续前行,而云、榆堤、花树这些景物,原是静止不动的,被诗人观察到船上、榆堤上、云天上的种种景物,在飞快地移动,表现了他的船正在匀速前进:平野广阔,榆堤千里,帆桅不动,云带凌空,作者躺在船上看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它们的流动,在广阔无垠的空中,云彩好像静止不动,作者所乘坐的帆船仿佛静止不动,但作者又何尝不是和云彩一起在前行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政和三年(1113年),当时陈与义正往来于京洛之间,或许是在回洛阳的途中创作了这首诗,诗人将一次平常行程,写得错落有致,意趣盎然,表现了诗人的好心情,更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悠游。
虽然“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并非直接出自《襄邑道中》,但通过对《襄邑道中》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陈与义诗中那份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