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宋·苏轼
此君名位未曾多,
独托筠笼入紫驼。
不须庾韭元修菜,
吃到憎时始忆渠。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垂纤嫩笋,风送远香篱。
病瘦可医肥,香甘可当饥。
老僧慵煮食,稚子喜分携。
寒士心多感,良朋兴自奇。
盈盘虽不献,斫竹且应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这种竹笋的名气和地位虽然不高,
却独自被装入竹篓送进了皇宫的宴席。
不需要庾信的韭菜和元修的蔬菜,
吃到厌烦的时候才会想起这竹笋的美味。
释义
此诗主要描述了竹笋虽不起眼,但其独特的鲜美却能在众多食材中脱颖而出,甚至在人们吃腻了其他食物时,才会怀念起它的味道,诗中“不须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时始忆渠”两句,表达了竹笋虽非名贵之物,但其独特的鲜美却让人难以忘怀。
赏析
苏轼此诗以竹笋为题,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竹笋的独特之处,诗中“此君名位未曾多”一句,以幽默的口吻指出竹笋虽不名贵,但“独托筠笼入紫驼”却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不须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时始忆渠”两句,则通过对比和夸张,进一步强调了竹笋的鲜美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特点,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品尝竹笋后所写,表达了他对竹笋独特美味的赞赏和怀念,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诗正是他在品尝竹笋时,对竹笋独特美味的感悟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苏轼的笔下,竹笋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