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首阳山行
宋·梅尧臣
古人昔避世,首阳为隐居。
薇蕨既可食,何必问耕锄。
濯足清涧水,采樵登崎岖。
若怨平生食无肉,何如陋巷饭斯蔬。
夷齐骨已朽,此意长独殊。
至今首阳山,不记有薇蕨。
作者及朝代
作者: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并称“欧梅”。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梅尧臣出身于宣城梅氏,自幼聪敏好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小官位)之职,后历任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梅尧臣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歌理论,对宋诗的发展影响颇大,陆游曾称其为“先唐体之始也”,有《宛陵集》及《梅尧臣集》传世。
译文
古人曾经避开尘世的纷扰,选择在首阳山隐居,薇菜和蕨菜都可以食用,何必还要关心耕种与锄草的事情呢?他们在清澈的涧水中洗脚,攀登崎岖的山路去砍柴,如果有人抱怨自己一生中没有吃过肉,那又怎能比得上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着这些蔬菜呢?伯夷和叔齐的骨头早已腐朽,但他们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却长久地与众不同,直到如今,首阳山上的人们已经不再记得那些薇菜和蕨菜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隐士在首阳山隐居的生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诗中提到薇菜和蕨菜,象征着隐士们简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不慕名利、安于清贫的高尚品质,通过对比“若怨平生食无肉”的世俗心态,更加凸显了隐士们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崇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隐士在首阳山的隐居生活,诗人通过对隐士生活方式的赞美,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若怨平生食无肉,何如陋巷饭斯蔬”一句,更是以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隐士们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高尚品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梅尧臣在游历首阳山时,有感于古代隐士的隐居生活而创作的,首阳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隐居之地,伯夷和叔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因反对武王伐纣而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山中,梅尧臣在游历此地时,可能受到了这些历史故事的启发,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赞美隐士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也反映了梅尧臣本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