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出自哪首诗?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扫尘

宋·释宗杲

空携帚子扫空尘,

枉教一室尘如积。

天下何曾扫得来,

几回搔首空悲切。

作者及朝代

释宗杲(1089年-116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福建泉州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释宗杲不仅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文学家,其诗作多富含禅理,意境深远。

作者简介

释宗杲自幼聪颖,出家后遍访名师,最终成为禅宗大师,他强调修行应注重内心体悟,而非外在形式,释宗杲的禅法思想在当时影响广泛,不仅吸引了众多僧侣追随,也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推崇,他的著作《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等,至今仍被禅宗界视为重要经典。

译文

我空着手拿着扫帚想要扫去心中的尘埃,

却枉费心机,只让满室尘埃更加堆积。

这世间的尘埃哪里能够扫得尽呢?

多少次我搔首叹息,心中满是悲切。

释义

这首诗以扫尘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烦恼和世间尘嚣的深刻感悟,诗中“空携帚子扫空尘”一句,暗示了诗人试图通过外在的行为(扫尘)来消除内心的烦恼,但结果是“枉教一室尘如积”,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这反映了人生中的许多烦恼并非通过简单的外在努力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内心的觉醒和体悟。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诗人通过扫尘这一日常行为,巧妙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诗中“天下何曾扫得来”一句,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尘嚣无法尽除的无奈和悲切,整首诗既是对人生烦恼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修行之路的艰辛探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宗杲晚年时期,此时他已是禅宗界的大师,对人生和佛法有了深刻的体悟,在长期的修行和弘法过程中,释宗杲深刻认识到人生烦恼的根源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环境,他通过这首诗来告诫人们,要想真正消除烦恼,必须注重内心的修行和体悟,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努力,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总结,也是对后世禅宗的启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