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陈与义·巴丘书事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
空蒙寒雨湿荒祠,倚杖悲歌为吊才。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工于诗文,长于五言诗,建炎年间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南宋时,曾任参知政事,其诗词作品多写于流离失所之时,抒发悲愤凄婉之情,风格清新奇特,有《简斋集》传世。
译文
三国鼎立的局势中,英雄豪杰们运筹帷幄,谋划天下,他们的智勇如同万古云霄中的一片羽毛般轻盈而卓越,陈蕃(字仲举)当年高谈阔论,志向远大,那气势真是壮美啊!到了晚年,他却因失败而显得狼狈不堪,只能令人哀叹,在这荒凉的祠堂前,寒冷的细雨蒙蒙,我倚杖而立,心中充满了悲伤,不禁悲歌一曲,以凭吊这位昔日的英才。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陈蕃年轻时的壮志与晚年的落魄,表达了对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首句“三分割据纡筹策”借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引出主题,次句“万古云霄一羽毛”则是对英雄智勇的赞美,后两句“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直接点出陈蕃,通过对比其前后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同情与哀叹,末句“空蒙寒雨湿荒祠,倚杖悲歌为吊才”则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为背景,通过对陈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陈蕃年轻时的壮志与晚年的落魄进行对比,突出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凉主题,诗人还通过描绘荒凉的祠堂和寒冷的细雨,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哀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与义在巴丘(今湖南岳阳)时所作,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内忧外患不断,诗人深感国家危亡、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回顾历史、凭吊英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命运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