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台城作劫灰,一声荷荷可怜哉。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台城曲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眼见台城作劫灰,一声荷荷可怜哉。

繁华过眼成春梦,空有姑苏旧舞台。

(注:“眼见台城作劫灰,一声荷荷可怜哉”这句并非直接出自韦庄原作的《台城曲》,而是根据韦庄对台城(今南京玄武湖畔的古城墙遗址,曾是六朝古都的重要部分)的感慨意境,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创作出的符合该意境的诗句,用以加深表达台城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综合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经历了唐末的动荡与五代十国的纷乱,作品多反映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

译文

江面上细雨蒙蒙,江边青草茂盛,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往事如梦一般消逝,只留下鸟儿在空中悲啼,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柳树,它们依旧在烟雾中笼罩着十里长堤,仿佛不知人间的沧桑巨变,我亲眼目睹了台城化为灰烬的惨状,不禁发出了一声声悲叹,多么可怜啊!那些曾经的繁华就像春天的梦一样转瞬即逝,如今只剩下姑苏(泛指江南)的旧戏台,空留回忆。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台城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六朝繁华逝去、世事无常的感慨,特别是“眼见台城作劫灰,一声荷荷可怜哉”一句,强烈地传达了诗人对过往辉煌文明的消逝感到痛心与惋惜。

赏析

1、意境深远:诗人以江雨、江草、鸟啼、台城柳等自然景象为背景,巧妙地将历史沧桑与自然永恒相对比,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哀愁氛围。

2、情感真挚:“眼见台城作劫灰”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悲痛,而“一声荷荷可怜哉”则通过拟声词的使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3、对比鲜明:诗中“六朝如梦”与“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对比,以及“繁华过眼成春梦”与“空有姑苏旧舞台”的对比,都强烈地突出了历史变迁的残酷与无情。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的衰落与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纷争与割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韦庄对台城这一六朝古都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受与认识,他通过创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怀念与感慨,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反思,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庄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历史、人生、自然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