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唐。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晚唐异味

异味同谁赏,近日诗人轻晚唐。

独怜芳意在,吟赏夜未央。

(注:第二首诗为根据关键词虚构之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刘禹锡并未直接写过名为“晚唐异味”的诗,但可借此框架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尤擅七言律诗和绝句。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等职,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任太子宾客、东都分司等闲职,刘禹锡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其《陋室铭》更是传世名篇。

译文

赏牡丹

庭院中的芍药虽然妖艳但缺乏格调,池塘上的荷花虽然清雅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当它盛开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

晚唐异味(虚构):

这晚唐独有的韵味我能与谁共赏呢?近来许多诗人都轻视晚唐的文学成就,唯独我怜惜这份独特的芬芳意境,在深夜中独自吟咏欣赏,直至夜未央。

释义

赏牡丹通过对芍药、芙蕖(荷花)与牡丹的对比,突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晚唐异味(虚构)则反映了诗人对晚唐文学独特价值的认识与坚守,以及对当时诗坛轻视晚唐文学现象的不满,表达了对晚唐文学艺术的珍视与孤独赏鉴的情感。

赏析

赏牡丹一诗,刘禹锡以牡丹为题材,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牡丹的高贵与独特,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真国色”三字,更是将牡丹提升到了国家象征的高度,体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极高评价。

晚唐异味(虚构)则体现了刘禹锡作为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立见解,在晚唐时期,文学风格多样,虽有衰落之势,但仍有不少佳作,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晚唐文学独特魅力的认可与坚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文化情怀。

创作背景

赏牡丹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花卉的欣赏有关,同时也可能蕴含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某种隐喻或批判。

晚唐异味(虚构)的创作背景则可能基于刘禹锡对晚唐文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学风气也有所变化,一些诗人开始轻视晚唐文学,而刘禹锡则坚持认为晚唐文学仍有其独特价值,故有此诗之作,需要注意的是,此诗为虚构,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解析,并非刘禹锡真实作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