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银杏叶
宋·欧阳修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豪客争新第,痴儿忆旧游。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亦擅长诗词,其词深婉清新,笔力刚劲,为北宋词坛的革新开创者,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译文
银杏(又称鸭脚)生长在江南,它的名字与实物相符,没有虚名,红色的银杏果(绛囊)因为被作为贡品而使得银杏在中州(中原地区)变得珍贵,富豪之家争相在新宅中种植,而怀念旧日时光的人则回忆起与银杏相关的往事,银杏(鸭脚)未必就比鸡头米差,不妨让它与金桃一同成为珍贵的果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银杏的生长地、其作为贡品的珍贵性,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银杏的赞美之情,通过“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的对比,强调了银杏的独特价值和地位,认为它并不逊色于其他珍贵的果品。
赏析
这首诗以银杏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银杏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诗人以“鸭脚”代指银杏,既形象又贴切,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银杏的形态特征,诗人通过“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等句,揭示了银杏作为贡品的珍贵性,进一步提升了其地位和价值。“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的对比,更是将银杏与其他珍贵果品相提并论,突出了其独特之处,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银杏的赞美之情,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欧阳修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有关,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对自然和人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在游历江南时,可能看到了银杏这种独特的植物,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对银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出来,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银杏这种珍贵果品的重视和喜爱。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银杏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它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学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