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入秋宵滴到明,不知有意复无情。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8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雨》,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宋·陈与义

雨入秋宵滴到明,不知有意复无情。

空庭木叶声声下,窗外梧桐滴滴清。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工于诗文,长于五言诗,建炎年间南渡,避乱于两湖、江浙等地,同时诗歌成就也达到了顶峰,其词虽不多,但别具风格,词风明净,没有花间派的绮靡之气,有接近苏轼词的风格,著有《简斋集》。

译文

秋雨在秋夜中滴滴答答地下个不停,直到天明,让人不清楚这雨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情地落下,空旷的庭院中,木叶随着雨声一片片落下,窗外的梧桐树也被雨水滴滴答答地打得清脆作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绵绵的景象,通过“雨入秋宵滴到明”一句,展现了秋雨持续不断的特点,而“不知有意复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秋雨是否带有某种情感或意图的疑惑,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空庭木叶声声下”和“窗外梧桐滴滴清”,进一步渲染了秋雨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秋雨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雨绵绵、清冷孤寂的特点,诗人通过“雨入秋宵滴到明”一句,将秋雨持续不断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知有意复无情”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秋雨情感的复杂感受,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更是将秋雨的意境推向了高潮,木叶声声、梧桐滴滴,不仅描绘了秋雨的景象,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雨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有关,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而秋雨绵绵的景象则触发了他的情感共鸣,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描绘了秋雨的景象,更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成为了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