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七绝·怀古
宋·刘克庄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万山不隔中兴路,一片难消烈士情。
作者及朝代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趋奉贾似道,为其门客,人品颇受争议,但其文学成就较高,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广泛,多抒发感慨,反映社会现实,词风慷慨激昂,有辛弃疾之风。
作者简介
刘克庄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自幼聪颖好学,曾师从真德秀,他一生经历了南宋宁宗、理宗、度宗三朝,仕途多舛,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晚年虽依附权臣贾似道,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不容忽视,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如果当初曹操(阿瞒)早早地篡夺了汉朝的江山(汉鼎),那么人世间哪里还会有严子陵(东汉隐士严光)这样的高洁之士呢?万座高山也无法阻挡中兴的道路,但一片忠烈之情却难以消除。
释义
首句“早遣阿瞒移汉鼎”中的“阿瞒”是曹操的小名,这里借指曹操;“汉鼎”则象征汉朝的政权,诗人通过假设曹操早日篡汉的情景,引出对高洁之士严陵的怀念,次句“人间何处有严陵”直接表达对严陵的敬仰和向往,认为在乱世中能保持高洁之心的严陵是难能可贵的,后两句则进一步抒发诗人对中兴之路的期待和对忠烈之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首句以曹操篡汉的假设引出对严陵的怀念,既体现了诗人对高洁之士的向往,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次句则直接表达对严陵的敬仰,情感真挚而深沉,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抒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主题思想,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饱满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权臣当道,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刘克庄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前途渺茫,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他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忠烈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