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尖已剥臙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一尖已剥臙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琼浆晕脸新妆媚,琥珀凝心旧恨空。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点缀着锦囊般的荔枝,一颗荔枝的尖端已经剥开,露出如同臙脂笔般的果肉,四瓣裂开却还包裹着翡翠般的茸毛,荔枝的琼浆仿佛是新妆后的媚态,琥珀色的果心让人忘却旧恨,如果杨贵妃知道荔枝的这种美味,那么荔枝或许就不会被送到长安去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诱人形态和美味,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色香味俱佳,首联和颔联通过“红纱帐”、“碧玉盘”、“臙脂笔”、“翡翠茸”等意象,描绘了荔枝的色彩和形态之美;颈联则通过“琼浆”、“琥珀”等比喻,进一步突出了荔枝的美味;尾联则借古讽今,以杨贵妃喜食荔枝的典故,暗讽当时朝廷的奢侈之风。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荔枝的诱人之处,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荔枝的形态、色彩、香味和口感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借用了历史典故,使诗歌在赞美荔枝的同时,也寓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品尝荔枝时所作,当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有机会细细品味荔枝的美味,并因此触发了创作灵感,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文学家,苏轼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暗讽当时朝廷的奢侈之风,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不满,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这首诗无疑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