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愁曲
唐·温庭筠
画角声从枕底鸣,愁霜怨月不堪听。
长亭一夜雨淅沥,边雁数行天苍茫。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对后世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一生坎坷,终生未得显达。
译文
画角的声音穿透枕头直抵心底,那愁苦的霜月之声让人难以承受,长亭外,一夜的细雨淅淅沥沥,天空中几行边雁在苍茫中翱翔。
释义
“画角声从枕底鸣”描绘了夜晚画角(古代军中号角)的声音穿透寂静,直抵诗人的梦境或卧榻之侧,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氛围。“愁霜怨月不堪听”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将霜月拟人化,赋予它们愁怨之情,而这样的声音让人难以忍受,后两句通过长亭夜雨和天边雁行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凄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夜愁”为主题,通过画角声、愁霜怨月、长亭夜雨、边雁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愁绪与哀怨的夜晚景象,画角声作为开篇,既点明了时间(夜晚),又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凉与愁苦,愁霜怨月的拟人化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长亭夜雨和天边雁行的描绘,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凄清的氛围,使全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这首《夜愁曲》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屡遭挫折的文人,温庭筠在诗中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夜晚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无奈,画角声、愁霜怨月等意象,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是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温庭筠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人生感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