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鬻海吟
宋·柳永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终年抱璞谁为识,但见潮来不见人。
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靠海为生的人们为何如此辛苦,怎能使得母亲富裕而孩子不贫穷呢?他们终年抱着如同美玉般的勤劳与希望,却又有谁能真正赏识呢?只见潮水来来去去,却不见有人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靠海为生的人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切的同情,首句“鬻海之民何苦门”直接点出主题,即靠海为生的人民为何如此辛苦,次句“安得母富子不贫”则进一步提出疑问,表达了诗人对贫富不均现象的不满和无奈,后两句“终年抱璞谁为识,但见潮来不见人”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这些人民虽然勤劳如美玉,但却无人赏识,生活依旧贫困无助的悲惨景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靠海为生的人民的艰辛生活和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人民的勤劳与贫困、希望与失望、被赏识与无人问津等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无奈,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柳永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多次科举不中,使他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或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靠海为生的人民的艰辛生活后所写,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