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哀民工
唐·白居易
驱妻逐子课工程,
虽作人形俱菜色。
土门山壁尽,
无地可容畚。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白居易并无此完整原句组合的诗篇,但风格贴近其关心民生疾苦的创作特点。)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常反映社会现实,批判不公,深受人民喜爱,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百姓,其诗作《卖炭翁》、《观刈麦》等都是反映民间疾苦的经典之作。
译文
驱赶着妻子儿女来监督工程,
即便是人形,也都面黄肌瘦如菜色。
土门山的石壁已被挖尽,
连盛土的畚箕都无处可放。
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呢?
只见长亭接着短亭,归途遥遥。
释义
本诗通过描述民工在严苛的劳役下,不仅被迫与家人分离,还因过度劳累而面黄肌瘦,生活困苦,诗中“驱妻逐子课工程”揭示了民工家庭被强制参与劳役的悲惨景象,“虽作人形俱菜色”则形象地描绘了民工因饥饿和劳累而极度消瘦的状态,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工程之浩大,以至于连山壁都被挖尽,民工们连基本的生存空间都难以保障,归途更是无望。
赏析
本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唐代民工在繁重劳役下的悲惨生活,诗人通过“驱妻逐子”的残酷场景,展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虽作人形俱菜色”的描写,既是对民工生存状态的直观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关注民生、贴近现实的创作风格。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模拟之作,但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唐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即使此诗非白居易原作,但其风格和主题仍与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理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