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鸣埭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鸡鸣埭歌
唐·温庭筠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
堤上柳花吹堕地,城中玉笛暗飞声。
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
欢娱未烬尊前酒,离恨已随花下风。
更想清吟可相忆,空庭月落五更钟。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以词著称,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深远,温庭筠的诗作在艺术表现上精工细巧,多写闺情,风格浓艳精巧,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南国春分时节正是踏青的好时候,微风中传来阵阵马嘶声,清晨,青楼珠帘映照着初升的太阳,红粉佳人正忙着梳妆打扮,宝镜前映照出她们娇美的容颜,堤岸上的柳絮随风飘落,城中隐隐传来悠扬的玉笛声,金丝玉管吹奏出的乐曲在春空中回荡,蜡烛和兰花灯在拂晓时分依然燃烧着,宴席上的欢乐还未散尽,杯中的酒还未饮尽,但离别的愁绪已经随着花下的风飘散开来,更想在这清吟的时刻你能想起我,只是空荡荡的庭院里,月亮已经落下,五更的钟声已经敲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贵族们踏青、宴饮、离别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离别的哀愁。“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两句,以精美的乐器和灯火映衬出宴会的奢华与热闹,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春日的美好与离别的哀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两句,不仅描绘了宴会的奢华与热闹,还通过乐器的声音和灯火的燃烧,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到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温庭筠的仕途经历和个人情感有关,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深感失落和无奈,他也经历了许多离别和相思之苦,这些情感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描绘春日里贵族们踏青、宴饮、离别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离别愁绪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