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当年,便好相携,凤楼深处吹箫。出自哪首诗?

梦梦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宋·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况当年,便好相携,凤楼深处吹箫

作者及朝代

作者:晏几道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是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他的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工于言情而能自寓身世之感,在北宋词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感情纯真深挚,尤以表现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见长,艺术风格独特,在词史上影响深远。

译文

在酒宴前见到那位吹箫的女子,银灯之下她演奏的乐曲格外动人,歌声中我沉醉其中,谁又能对此感到怨恨呢?唱罢归来,酒意仍未完全消散。

春光静悄悄,夜色漫长无边,碧蓝的天空与遥远的楚宫相映,更何况当年,我们就应该携手相伴,在那凤楼深处共同吹奏箫声。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次酒宴上与吹箫女子的相遇,表达了词人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况当年,便好相携,凤楼深处吹箫”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与吹箫女子的相遇与别离,情感真挚而动人,上片通过“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女子在酒宴前吹箫的动人场景,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下片则通过“春悄悄,夜迢迢”等句,进一步渲染了离别后的孤寂与思念之情,而“况当年,便好相携,凤楼深处吹箫”一句,更是将词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词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晏几道一生仕途坎坷,情感生活也颇为曲折,他曾在年轻时与一位吹箫女子有过一段美好的情缘,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这首词可能就是词人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美好情感的深深眷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