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这些词句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二郎神·炎光谢》,以下是该词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二郎神·炎光谢》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望,怪碧汉、空云缥缈,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
雁信绝,清宵梦断,望断天涯路,妙舞清歌谁是伴,忆谢家、池馆今何在,故国山川,千里烟波,上林花树,两年空缱绻,徒成悲恨,对此景、伤怀愁绝,念彼芳人,此时应也,香闺愁对晚妆残,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夏日的暑气消退,傍晚的雨后,尘土被轻轻洒湿,庭院里突然变得凉爽,夜风微凉,天空清澈如水,玉钩般的月亮远远挂着,应该是天上的仙女也在叹息长久的等待,奇怪为什么银河中只有空洞的云彩缥缈,遥远的京城,美丽的仙子,自从分别后,再也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大雁传来的书信已经断绝,清冷的夜晚,梦境被打断,望着天涯路,心中无限惆怅,美妙的舞蹈和清亮的歌声,谁是陪伴你的人呢?回忆起谢家的池馆,如今又在哪里?故乡的山川,千里烟波,上林的花树,都让人怀念,两年的缠绵情感,最终只化作了悲伤和怨恨,面对这样的景色,心中充满了伤感,想到那个美丽的人,此时也应该在香闺中,对着晚妆的残影发愁,上天又怎么知道,当时的一句誓言,竟然让人如此牵挂。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回忆,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愁苦,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词以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词中“炎光谢”一句,点明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词人心境的变化,接着通过“过暮雨、芳尘轻洒”等句,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清新,而“天如水、玉钩遥挂”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和美丽。
下片则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愁苦,词人通过“雁信绝”、“清宵梦断”等句,表达了自己与爱人音信断绝、梦境被打断的无奈和痛苦,而“妙舞清歌谁是伴”则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一句,则表达了词人对过去誓言的执着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柳永在离别爱人后,独自面对秋夜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愁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柳永一生漂泊不定,经历了许多离别和重逢,这种情感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