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这些词句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小立红桥柳半垂》,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浣溪沙·小立红桥柳半垂》
清·纳兰性德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
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
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注:虽然关键词直接出自此诗的可能性不高,因为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这些词句,但根据纳兰性德的词风和意境,可以推测这些词句可能是对其词中意境的概括或提炼,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仍以此诗为基础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他是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他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作情真意切,清丽婉约,独具特色,被后世誉为“清词三大家”之一。
译文
我站在小红桥上,柳树半垂着枝条,你穿着越地丝绸制成的裙子,衣裳上绣着金线,你采摘了石榴树上的一对叶子,想要送给谁呢?
即便是在有情的落日时分,你也只能独自面对斜阳余晖,我寄语东风不要太过用力,因为那娇弱的花儿禁不起吹拂。
(注:此译文为根据原诗意境的概括性翻译,并未直接对应关键词句。)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在红桥边采摘石榴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易逝青春的感慨。“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的意境虽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才情的珍视。
赏析
纳兰性德的词以情真意切、清新脱俗著称,这首《浣溪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对易逝青春的感慨,词中“小立红桥柳半垂”一句,以景寓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则通过女子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他作为贵族子弟,生活相对安逸,他的词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首《浣溪沙》可能是在某个春日黄昏,作者独自漫步于红桥边,看到一位女子采摘石榴叶的情景,触发了他的情感共鸣和创作灵感,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易逝青春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