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施石
唐·王轩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红粉沉明月,青苔掩古津。
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轩,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留存诗作较少,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典故,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响亮,但其作品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山岭上千座山峰秀丽挺拔,江边细草如茵春意盎然,如今我遇到了当年西施浣纱的石头,却再也看不到那浣纱的佳人,红粉佳人已沉眠于明月之下,青苔掩映着古老的渡口,楚王白白地等待着学习那风流之态,即便是饿瘦了宫女的腰肢,终究也无法与西施相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施浣纱石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美女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则透露出对西施的怀念之情,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楚王学习风流与西施的自然之美,强调了自然之美的不可复制性。
赏析
这首诗以西施浣纱石为引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美女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红粉沉明月,青苔掩古津”两句尤为动人,既描绘了西施逝去的哀婉之情,又暗示了历史长河中无数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楚王空待学风流,饿损宫腰终不似”则通过对比楚王与西施,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有关,在唐代,诗歌创作繁荣,许多诗人喜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王轩可能是在游览西施浣纱石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古代美女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