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和范倅十绝

宋·胡寅

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

边烽自熄无余事,春入榔梅第一花。

作者简介

胡寅(1098年—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宣和年间进士,南宋初年,曾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复国,反对议和妥协,胡寅的诗文作品颇丰,有《斐然集》等传世。

译文

夷狄(指外族)自古以来就心怀信义,朝廷如今不再使用武力(干戈),边疆的烽火自行熄灭,没有战事,春天到来时,榔梅树开出了第一朵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外族信义的认可,首句“夷狄从来怀信义”指出外族并非全然不讲道理,他们同样懂得信义;次句“庙堂今不用干戈”则表明朝廷如今已经放弃了武力征伐,转向和平,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和平的景象:边疆烽火熄灭,春天到来,榔梅树开花,一片宁静祥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珍视和向往,首句“夷狄从来怀信义”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于外族的偏见,展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客观态度,次句“庙堂今不用干戈”则直接点明了和平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放弃武力、追求和平的赞许,后两句通过描绘边疆烽火熄灭、春天榔梅开花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和平的美好和珍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和平颂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南宋朝廷面临着金国的威胁,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胡寅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朝廷放弃武力、追求和平的赞许,他也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使面对外族的威胁,我们也可以通过信义和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胡寅的这首《和范倅十绝》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和平颂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