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释行海的《秋感》,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感
宋·释行海
野花零落风前乱,飞雨萧条江上寒。
独倚危楼人不见,断鸿声里忆江南。
作者简介:
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他一生坎坷,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踪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晚年寓居杭州西湖智果寺、六和塔等地,最终圆寂于钱塘,释行海的诗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慷慨,在宋末元初的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译文:
野花被风吹得零乱飘落,细雨纷飞使得江上显得格外萧条寒冷,我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却看不到一个亲人或朋友,只有失群的孤雁飞过,它的叫声勾起了我对江南的深深思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野外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野花零落、飞雨萧条,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而“独倚危楼人不见”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他独自站在高楼之上,却无人相伴,只能默默承受这份孤独。“断鸿声里忆江南”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他听到孤雁的叫声,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秋日野外凄凉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野花零落、飞雨萧条,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富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而“独倚危楼人不见”则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断鸿声里忆江南”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释行海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身处佛门清净之地,但内心却难以平静,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痛苦,作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他也时刻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通过描绘秋日野外的凄凉景象,他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忧虑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