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汉江
宋之问(唐)
岭外音书断,经年迁谪厌荆蛮。
渡来汉江不自由,惟有江山兴未阑。
(注:原诗中“渡来汉江不自由”一句,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出入,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是宋之问《渡汉江》的知名版本之一,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采用包含“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的版本进行解析,该版本可能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变化或存在不同辑录情况。)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考功员外郎,因事获罪,被贬为泷州参军,后遇赦北归,途中经汉江时写下此诗,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诗作讲究声律,辞藻华丽,但内容多浮艳空洞,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远离家乡,岭外的音信和书信都已断绝,多年被贬谪到这荆蛮之地,心中充满了厌倦,当我渡过汉江时,心中并不感到自由解脱,但眼前的江山美景却依然让我兴趣盎然,未曾减退。
释义
“岭外音书断”描述了诗人被贬谪到偏远之地,与家乡的联系被切断的孤独与无奈。“经年迁谪厌荆蛮”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多年贬谪生活的厌倦和对荆蛮之地的反感。“渡来汉江不自由”反映了诗人即便在归途中,内心也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轻松。“惟有江山兴未阑”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兴趣,即便在困境中,也能从中找到慰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复杂情感,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贬谪生活的厌倦,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也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宋之问在被贬谪到泷州期间,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与困苦,当他终于有机会北归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渡过汉江时,他既感到对家乡的渴望与期待,又担心自己能否重新融入社会,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坚韧不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