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贾江山思不休,霜飞翠葆忽惊秋。出自哪首诗?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思

唐·李中

屈贾江山思不休,

霜飞翠葆忽惊秋。

梦回孤馆月侵户,

心断寒砧夜绕楼。

宋玉有文悲落木,

陶潜无酒对黄花。

今朝偶向江头立,

始觉人间万事悠。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升元中,以文章及第,曾官淦阳宰,他的诗作多写个人生活及自然景物,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晚唐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李中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并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

译文

屈原、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心中久久不息,

秋霜飞来,翠绿的草木忽然间让我惊觉秋天已至。

梦中回到孤寂的旅馆,月光悄悄侵入门户,

心中愁苦,寒夜里的捣衣声绕着楼台回响不绝。

宋玉有文章悲叹落叶飘零,

陶潜无酒可饮,只能面对盛开的菊花。

今天偶然站在江边,

才忽然觉得人间的万事都显得那么悠远漫长。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首句“屈贾江山思不休”借屈原、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次句“霜飞翠葆忽惊秋”以秋霜、翠草等自然景象,暗示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引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后几句则通过梦境、寒砧、落木、黄花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愁苦和对世事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自然的变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以屈原、贾谊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他又以宋玉、陶潜为镜,反映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他也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