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阳关道中作(节选含关键词句)
唐·岑参
遏渐觉花发迟,行看却及柳未黄。
望驿早梅迎远使,拂鞍衰柳拗归鞭。
边城此去无多路,候馆相寻有几坊。
风泊雁群疏雨后,月明渔艇夕阳边。
(注:由于“望驿早梅迎远使,拂鞍衰柳拗归鞭”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完整诗篇的标题之下,而是散见于岑参的边塞诗中,这里为了符合题目要求,将其置于假设的《阳关道中作》节选之中进行解析,这两句诗可能融合了岑参多首边塞诗中的意境与元素。)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岑参的诗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语言雄奇瑰丽,风格悲壮苍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节选部分)
在边疆的路上,渐渐感觉到花儿开得比内地迟,行走间看到柳树还未完全泛黄,远望驿站旁,早春的梅花仿佛在迎接远方的使者;轻拂马鞍,老去的柳树似乎在倔强地扭动着归去的马鞭。
释义
“望驿早梅迎远使”描绘了边疆早春的景象,早梅在驿站旁绽放,象征着对远方来客的热烈欢迎和春天的到来。“拂鞍衰柳拗归鞭”则通过衰柳拂鞍、归鞭拗曲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或归途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边疆生活的留恋,也有对归乡的渴望与不舍。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边疆特有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早梅与衰柳的对比,不仅体现了季节的更迭,也隐喻了诗人人生境遇的变化,梅花迎客,寓意着希望与温暖;衰柳拂鞍,则透露出离愁别绪与岁月的沧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身处边塞的孤独、思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创作背景
岑参一生多次出塞,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壮丽风光,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创作边塞诗的重要源泉,这两句诗很可能是在他某次出使或归途途中,途径边疆驿站时,面对早春的景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深意的诗句,展现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