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玉树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闻。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扬州闻歌

唐·张祜

何处吹箫引凤凰,声声入夜透霓裳。

可怜玉树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闻。

作者及朝代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曾漫游各地,晚年隐居润州鹤林寺,他一生未得显达,却以诗名传世,张祜的诗风清新俊逸,尤善宫词,与杜牧齐名,有“张杜”之称。

作者简介

张祜自幼聪颖好学,工于诗文,尤善宫词,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他的宫词作品更是被誉为“宫词之祖”,对后世宫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何处吹响了引来凤凰的箫声,那声声箫音穿透了霓裳羽衣曲的旋律,可悲的是,在玉树庭花凋零之后,我又在江都的月光下听到了这熟悉的歌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扬州听到箫声和歌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首句“何处吹箫引凤凰”以凤凰喻指歌声之美,次句“声声入夜透霓裳”则进一步渲染了歌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后两句“可怜玉树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闻”则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和对当前境遇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箫声和歌声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诗中“吹箫引凤凰”和“声声入夜透霓裳”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箫声和歌声的美妙动人,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可怜玉树庭花後,又向江都月下闻”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联想,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和对当前境遇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祜在扬州时所作,扬州是唐代著名的繁华之地,也是诗人常常游历的地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在扬州听到箫声和歌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可能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漫步在扬州的街头巷尾,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箫声和歌声,触发了他的思绪和情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