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踏莎行
宋·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另有一说(非标准出处,但广泛流传)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注:此四句并非直接出自姜夔某一首完整诗词,而是后人根据姜夔词风与意境拼凑或仿写的句子,尤其“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两句,常被单独引用,表达离别后的音信全无与深情难寄。)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姜夔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于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他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调高旷,笔调空灵,有超脱尘世之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以“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为核心意境构建)
随着距离的拉远,书信也渐渐稀少直至断绝,如同广阔的水域中鱼儿沉入深底,无处寻觅其踪迹,我又该向何处询问你的消息呢?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离别后双方因距离遥远而逐渐失去联系,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无奈之情。“渐行渐远渐无书”形象地描绘了随着时间与空间的隔离,书信往来越来越少,直至完全中断的情景;“水阔鱼沉何处问”则借用了自然界中鱼儿沉入深水难以寻觅的比喻,暗示了人海中寻觅对方消息的艰难与无望。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通过“渐行渐远”的空间变化,以及“渐无书”的时间流逝,构建了一个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情感变化过程,而“水阔鱼沉何处问”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绝望感,使得整句诗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姜夔的词风以清空骚雅著称,这两句诗正是其风格的典型体现,既有深沉的哀愁,又不失高雅的韵味。
创作背景
虽然“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并非直接出自姜夔某一首完整诗词,但结合姜夔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情感表达与他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姜夔一生未得显达,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更是漂泊无依,与友人、恋人之间的离别与思念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些诗句可能是他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抒发,表达了对远方友人或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