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小寒食舟中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您提供的关键词“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并不完全对应原诗中的句子,可能是对原诗意境的提炼或有所改动,不过,我会基于陈与义的《小寒食舟中作》进行解析,并尽量贴近您给出的意境。
诗词原文:
《小寒食舟中作》
宋·陈与义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作有《简斋集》。
译文:
佳节时,我却强打精神进行清冷的餐食,依旧身着破旧的帽服倚靠在桌边,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蝴蝶翩跹,穿过空闲的帷幕,引来同伴,似与我一起味赏春光;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来到万里外的北方江上,最为头痛的是北望长安,那令人惆怅的故都,何时才能收复啊!
释义:
此诗是作者舟居小寒时节之作,前四句写舟中所见所感,后四句写舟中眺远,全诗景中有情,情由景生,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都的深深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有景有情,景是春江暮景,情是佳节思亲,二者和谐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杜甫一生飘泊不定,晚年更甚,这首诗就是他飘泊生涯中舟居小寒时节舟中所作,此诗写小寒节舟中所见所感,时逢小寒,天色阴沉,诗人在小舟中,百无聊赖,强饮寒食酒,身着旧衣,头戴鹖冠,席地而坐,见窗外春色如旧,江流浩荡,却引不起诗人欣赏的兴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伤,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作者离开岳阳北归途中,当时正值小寒食节,诗人坐在小舟中,看到眼前景物,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北归途中,亲故凋零,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所以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悲凉,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归途中的舟中所写的。
由于您提供的关键词与原文不完全对应,以上解析是基于陈与义的《小寒食舟中作》整体意境进行的,旨在提供一个接近您所求内容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