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襟尚我同好,作诗闳放莫可攀。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李白

唐·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知君襟尚我同好,作诗闳放莫可攀。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在东都洛阳客居了两年,对那里的机巧之心已经厌倦,山野之人不喜欢膻腥之物,即便是粗茶淡饭也常吃不饱,难道就没有青精饭可以让我容颜永驻吗?只是苦于缺乏炼丹的费用,山林间的足迹仿佛被扫去了一般,李侯你是金闺中的才子,却能够脱身去追求幽静的景致,我们也曾有过梁宋之游,那时正期待着一起去采摘瑶草,我知道你的胸怀和志向与我相同,你写的诗作气势宏大,无人能及,你的才华就像骏马一样矫健奔腾,未来定能在万里之路上自由驰骋。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对好友李白的赞美和赠别之作,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洛阳机巧之风的厌倦,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李白才华的钦佩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赏析

这首诗中,杜甫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诗中“知君襟尚我同好,作诗闳放莫可攀”一句,既表达了对李白胸怀和志向的认同,又对其诗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或四载(745年),当时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曾一起游历梁宋等地,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后来,杜甫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李白的赞美和赠别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欣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