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据石弄瑟瑟,惟恐日暮登归轩。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4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全诗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我来据石弄瑟瑟,惟恐日暮登归轩。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幽奇冷艳的景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风格瑰丽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幽深。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我用吴地的丝、蜀地的桐木制成的箜篌弹奏起来,空山中的云彩仿佛被音乐吸引,停滞不前,江娥为竹而泣,素女也感到哀愁,这时李凭在中国大地上弹奏起了箜篌,乐声如昆山美玉碎裂般清脆,又如凤凰鸣叫般悦耳;时而像芙蓉泣露般凄切,时而像兰花微笑般欢快,乐声传到了京城,融化了十二门前的清冷光芒,连皇帝也为之动容,乐声仿佛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发出的巨响,又像是逗落了漫天的秋雨,我仿佛梦中进入仙境,听到了神仙传授给神妪的技艺,老鱼和瘦蛟也随着乐声跳跃起舞,月宫中的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斜倚在桂树上;寒兔也驻足聆听,露水斜飞,打湿了它的双脚,而我则坐在石头上,手抚瑟瑟,生怕天色已晚,不得不踏上归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精湛技艺,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音乐的美妙与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精湛技艺和音乐的神奇魅力,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音乐的美妙与神奇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的清脆悦耳,“芙蓉泣露香兰笑”则描绘出乐声的凄切与欢快,诗人还通过描绘听众的反应和自然界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音乐的神奇魅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瑰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贺为赞美李凭弹奏箜篌的精湛技艺而创作的,李凭是唐代著名的箜篌演奏家,他的演奏技艺在当时备受赞誉,李贺在听到李凭的演奏后,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李凭箜篌引》来赞美他的技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凭的演奏技艺,也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音乐的重视和欣赏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来据石弄瑟瑟,惟恐日暮登归轩”这句诗在流传过程中有时被单独提及或引用,但它实际上是《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一部分,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置于全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