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泉来从远岭背,林下曲折寒波翻。的解释

梦梦6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飞泉来从远岭背,林下曲折寒波翻”,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寄张先郎中(并叙)》,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原文及作者朝代

寄张先郎中(并叙)

宋 王安石

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应迟。

飞泉来从远岭背,林下曲折寒波翻。

儿孙满眼不知爱,只共野人争席卑。

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吟啸自忘归。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我留恋山水美景已经住了很长时间,年纪虽大但比起冯唐还不算太迟。

飞泉从远处的山岭背后奔流而来,在林间曲折流淌,寒波翻滚。

儿孙满堂却不懂得珍惜这份美好,只与山野之人争夺座位的高低。

我独自往来于山下的道路,乘坐着竹轿吟咏长啸,忘记了归家的时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安石在山水间流连忘返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通过飞泉、寒波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清幽与壮美,同时也通过儿孙与野人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间的清幽与壮美,首句“留连山水住多时”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飞泉来从远岭背,林下曲折寒波翻”两句,通过飞泉和林下寒波的描绘,将山水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儿孙满眼不知爱,只共野人争席卑”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吟啸自忘归”更是将诗人的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他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世俗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的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也反映了他在晚年时期追求心灵宁静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