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乡子·秋夜
唐·温庭筠
髻坠懒梳云,手倦抛书午梦长。
起看桐阴坐北窗,平居革带频移孔,谁问无憀沈隐侯。
作者及朝代
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温庭筠,才思敏捷,文思泉涌,诗词兼擅,尤工词,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音律和谐,对后世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也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尽管才华横溢,但温庭筠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幕僚之职,生活漂泊不定。
译文
发髻松散,懒得梳理如云的秀发;手已疲倦,随意抛下书本,午梦悠长,醒来后起身,望向窗外的梧桐树荫,坐在北窗之下,平日里因消瘦,衣带上的孔眼频繁移动,又有谁会去关心我这无聊至极的沈隐侯呢?
释义
髻坠懒梳云:形容女子发髻松散,如同云彩坠落,懒得打理。
手倦抛书午梦长:表达了主人公因阅读疲倦而放下书本,午睡时间很长的状态。
平居革带频移孔:指因消瘦,腰带上的孔眼需要不断移动以适应腰围的变化。
谁问无憀沈隐侯:沈隐侯,即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此处借指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自嘲,无人关心他的无聊与落寞。
赏析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发髻的懒散、读书的疲倦到午后的长梦,再到对自我消瘦的无奈,以及最后对无人关心的自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词中“平居革带频移孔”一句,以物候变化映射内心情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生活不如意而日渐消瘦的境遇,而“谁问无憀沈隐侯”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创作于温庭筠仕途不顺,生活漂泊的时期,温庭筠一生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多任幕僚之职,生活并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词中的“沈隐侯”不仅是对历史上文学家的借指,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投射,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与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