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苔,
故人容鬓各相衰。
平生心事闲难得,
尽在东皋醉后诗。
日久都城车马喧,
岂知风月属三贤。
竹斋眠起烧茶叶,
花径踏来穿蕨拳。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早年曾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后因政敌排挤,仕途不顺,晚年多居洛阳香山,过着闲适的生活,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同时也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晚年闲居时的诗作,多表现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译文
(节选部分)
都城的日子久了,车马喧嚣不断,
哪里知道那清风明月只属于我们三个贤人。
在竹斋中醒来烧水煮茶,
在花径上漫步,脚下的蕨菜嫩芽都被踏过。
释义
“日久都城车马喧,岂知风月属三贤。”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繁华的都城中,车马喧嚣不断,人们忙于名利,却忽略了自然的美好和心灵的宁静,而诗人与友人(三贤)却能在这喧嚣之外,享受清风明月,过着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都市的喧嚣与闲居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诗人以“日久都城车马喧”开篇,直接点出了都市生活的喧嚣与繁忙,而“岂知风月属三贤”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闲居生活的美好和珍贵,接下来的“竹斋眠起烧茶叶,花径踏来穿蕨拳”两句,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具体场景,展现了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闲居时期,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多居洛阳香山,过着闲适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反映闲适生活的诗作,这首《闲居》便是其中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闲居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