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林四散投空去,黄口巢中饥待哺。全诗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乌夜啼

唐·白居易

黄云幂幂雨萧萧,

黑雾蒙蒙白日杲。

穿林四散投空去,

黄口巢中饥待哺。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黄云密布,细雨潇潇,黑雾蒙蒙,白日却显得昏暗不明,幼鸟(黄口)的母亲在树林间穿梭,四处寻找食物,然后投向空中飞回巢穴,因为巢中的幼鸟正饥饿地等待着母亲的哺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一只母鸟不辞辛劳地穿梭于林间,为巢中饥饿的幼鸟寻找食物,诗中“黄云幂幂雨萧萧,黑雾蒙蒙白日杲”两句,通过描绘天气状况,营造出一种压抑而艰难的氛围,为后两句母鸟的行为做了铺垫。“穿林四散投空去,黄口巢中饥待哺”则直接展现了母鸟的伟大与艰辛,以及幼鸟的无助与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母鸟哺育幼鸟的感人场景,诗人通过对天气、环境以及母鸟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诗中的“黄云”、“黑雾”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寓意着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进一步凸显了母鸟行为的难能可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生命与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母鸟哺育幼鸟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母爱、生命以及自然界的敬畏与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隐喻或思考,即通过母鸟的艰辛与伟大,映射出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

《乌夜啼》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生命、母爱以及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与真挚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