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知白何为者,年少力壮逃浮屠。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逃禅

唐·李颀

上人知白何为者,年少力壮逃浮屠。

紫衣金带尽脱去,更是世间无用夫。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去山中采白芜。

城郭悠悠人自老,春秋寂寂日更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意境深远,李颀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上人知白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在年少力壮之时逃离了佛门,紫衣金带这些世俗的荣耀都已抛却,他成了世间一个无用的闲人,闲暇时他坐在石上观赏流水,想要离开时便去山中采摘白芜,城郭中的人们悠悠地老去,春秋岁月寂寞地流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名叫知白的上人(僧人)逃离佛门后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上人知白在年少力壮时选择逃离浮屠(佛门),脱去紫衣金带,成为了一个看似无用的闲人,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观赏流水,采摘白芜,与世无争,而城郭中的人们则在忙碌与竞争中老去,春秋岁月也在寂寞中流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生活的僧人形象,诗人通过对比上人知白与城郭中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表达了对前者的赞赏和对后者的感慨,上人知白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思想有关,李颀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和失望,因此通过描绘上人知白的生活状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诗人也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世俗名利持有一种淡泊的态度,从而创作出这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