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晴
明·王守仁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守仁(又称王阳明)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守仁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其诗文也颇具造诣,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哲理思考。
译文
雨前还能看见花间初露的娇嫩花蕊,雨后绿叶中间却再也不见那缤纷的落花,蜜蜂和蝴蝶纷纷越过墙头飞去,让人怀疑春色是否已移到了邻家,但相信到了明天雨停之后,花朵应该还会重新绽放,于是我又踏着湿润的春泥,向着那象征着朝廷高位的凤池(此处也可理解为美丽的园林或宫廷中的水池,寓意仕途或美好之地)进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花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但随即又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困难过后美好终将重现,最后一句“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期待,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仕途的积极态度。
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雨后花落、蜂蝶离去的凄凉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明朝雨止花应在”的乐观预测,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风貌,全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王守仁仕途不顺或人生遭遇挫折之时,面对外界的打击和内心的困惑,诗人通过描绘雨后花落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诗中“又踏春泥向凤池”一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是对个人仕途的期许,反映了诗人即便在逆境中也不放弃追求理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