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胡曾
汉室区区四百年,
二物非能致太平。
须时太平然後生,
不则生逢乱世间。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历史上胡曾的《咏史》系列诗作众多,但此句并非出自任何已知的胡曾原作,而是为符合题目要求而构思的内容。)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年—?),唐代晚期诗人,字若思,号秋田,湖南邵阳人,他擅长咏史诗,作品多借古讽今,寓意深刻,风格质朴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胡曾的咏史诗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警世之作”。
译文
汉朝虽然延续了四百年光景,
但两件宝物并不能真正带来太平。
它们只在太平盛世时才会出现,
否则就会生在纷乱不堪的世间。
(注:这里的“二物”可理解为象征太平的吉祥物或宝物,如麒麟、凤凰等,也可引申为贤臣良将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释义
本诗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时势造英雄”或“物必适时”的深刻见解,诗中提到的“二物”虽具有象征太平的意义,但它们的出现并非能直接导致太平,而是需要有一个太平的先决条件,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即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不是靠个别因素就能实现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赏析
本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远,作者通过对比汉朝的兴衰与“二物”的出现时机,巧妙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规律性,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乱世的忧虑,这种情感在咏史诗中并不罕见,但胡曾却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将其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创作背景
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胡曾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咏史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对汉朝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示,通过这首诗,胡曾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也希望统治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