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黄河千年一清颂
唐·李峤
黄河一千年一清,岐山鸣凤不再鸣。
圣朝德泽如江海,愿见河清颂太平。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其作品以五言律诗见长,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及自然景物,辞藻华丽,讲究对仗。
译文
黄河的水难得一见清澈如镜,据说要一千年才能有一次;岐山的凤凰也不再鸣叫,象征着祥瑞的罕见,当今圣朝的恩德如同江海般广阔深邃,我衷心希望看到黄河变清的那一天,以此歌颂国家的太平盛世。
释义
“黄河一千年一清”比喻极其难得一见的美好景象或事件,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治理清明、社会和谐的期盼。“岐山鸣凤不再鸣”则借用了古代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礼义之国不现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太平盛世的难得与可贵,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对当前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清明的赞美,以及对未来更加美好愿景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黄河千年一清和岐山鸣凤不再鸣的罕见现象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对当时唐朝盛世的赞美,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黄河变清这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相联系,既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满意,也寄托了对未来更加美好社会的向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普遍认同和自豪。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朝某一时期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有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李峤以黄河千年一清和岐山鸣凤不再鸣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社会的期待,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