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全诗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唐·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烟。

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

(注:“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这两句并非直接连续出现在李白的某首完整诗中,可能是后人辑录或误传时将其与其他诗句拼凑,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中进行分析,以下解析基于这两句及李白相关风格进行构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他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喜好饮酒作诗,游历名山大川,其诗作以想象丰富、意境奇伟、语言奔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两句)

抓紧马鞍,挥鞭催马不要迟疑,因为正是二月时分,酒已酿熟,花儿正盛。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催促与不舍,同时借“酒熟花开”的美好景象,寄托了对友人旅途顺利、归来时共享美景的期盼。

赏析

意象丰富:“揽鞍鞭马”描绘了即将启程的紧迫与豪迈,“酒熟花开”则是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两者结合,既体现了离别的急切,又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艺术手法:运用对比与象征,将离别的哀愁与春天的生机盎然相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某次送别友人前往边疆或远方任职之际,当时,李白或许正身处某地,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祝福,他借景抒情,将春天的美景与离别的情感巧妙融合,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与豪迈的诗篇,虽然“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白的某首确切诗作,但通过这样的构想,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