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云含江树看迷所,目逐归鸿送不休”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秋夕与故人陈集莹次第相过》一诗,下面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秋夕与故人陈集莹次第相过》
唐·钱起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夜色渐浓处,月华如水流。
云含江树看迷所,目逐归鸿送不休。
共话前尘如梦影,秋风又起故人游。
(注:由于历史文献的流传和版本差异,部分诗句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云含江树看迷所,目逐归鸿送不休”两句在多数版本中均有出现。)
作者简介
钱起(约722年-约780年),字仲文,唐代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入朝为中书舍人,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其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题材较窄,然工于铸词炼句,音律和谐婉转,时称“钱郎体”。
译文
片片云朵凝聚不散,远远地挂在那里,勾起了我无尽的乡愁,夜色渐渐变得浓重,月光如水般流淌,云朵中隐约可见江边的树木,让人迷失了方向;我的目光追随着归去的鸿雁,久久不愿收回,我们共同回忆着过去的事情,仿佛是一场梦,秋风又起,故人再次相聚游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与故人相聚的情景,首联以云凝不散、遥挂乡愁起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通过夜色渐浓、月华如水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颈联“云含江树看迷所,目逐归鸿送不休”是诗中的名句,通过云遮江树、目送归鸿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则回到现实,叙述了与故人共话前尘、秋风再起的温馨场景。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珍视,诗中“云含江树看迷所”一句,以云遮江树的朦胧景象,隐喻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目逐归鸿送不休”一句,则通过目送归鸿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钱起仕途不顺、思乡情切之时,作为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钱起在秋夜与故人相聚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他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佳作,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为这首诗增添了更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