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三子
宋·陈与义
岁岁登高望故乡,今朝重九更凄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
(注:“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并非直接出自陈与义的知名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处为创作需求而构想的一段融合,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构想进行,以展示如何对一首假想的古诗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在战乱时期,其作品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深受后世推崇。
译文
每年重阳登高时,我都遥望故乡的方向,今年的重阳更加让我感到凄凉。
独自一人在他乡漂泊,每当遇到佳节,对家乡的思念就愈发强烈。
远远地想象着兄弟们也在登高,佩戴着茱萸,只是唯独少了我一个。
今天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有多大,从此离开夷陵,还有三千里的路要走。
释义
这首诗通过重阳登高的传统习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心情,后两句则通过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以及自我反省,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赏析
情感真挚:全诗情感真挚,通过重阳登高的场景,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岁岁登高”与“今朝更凄凉”,“独在异乡”与“每逢佳节倍思亲”,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自我反省:最后一句“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也暗示了未来道路的艰难与漫长。
创作背景
假想此诗创作于陈与义被贬谪至夷陵期间,在重阳佳节之际,诗人独自登高,望着远方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可能导致了今天的遭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