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龟鱼带去半空落,雷輷电走先後驱。
江翻海立惊眩目,势如万马骤长郊。
作者及朝代: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作者简介: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逝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时,欧阳修对其文大加赞赏,名噪一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钱塘江潮汐,却发现它们其实并无什么特别之处,龟鳖鱼虫被巨浪卷走,随着潮水一同落到半空之中,雷轰电掣,狂涛汹涌,好像有雷輷电走在前后驱赶一样,江潮翻滚,海水倒灌,令人惊眩,它的气势就像千军万马在广阔的郊野上奔腾一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赏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向往与遗憾,后两句则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江潮的汹涌澎湃和雷霆万钧之势。“龟鱼带去半空落,雷輷电走先後驱”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江潮的威力和速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赏析:
这首诗以钱塘江潮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在描绘江潮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江潮的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当时,苏轼对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深感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描绘和赞美江潮的威力和美丽,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仕途上的坎坷和波折,以及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