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石淙山

唐·宋之问

晨霞耀岩岫,夜月泛溪湄。

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

暝投岩下宿,幽赏曷能已。

苍崖夹石路,古木参云扉。

盘石暂憩舒清啸,落花闲舞入衣襟。

梅福何须去隐遁,东皋本自属闲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书省右丞,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知贡举,中宗复位后,出为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赐死于桂州,工五言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集传世。

译文

清晨的霞光照亮了山岩和峰峦,夜晚的月光在水边泛起涟漪,岂止是当地人知道这里的美好,过往的旅人也愿意停下他们的车马,流连忘返,黄昏时分,我投宿在山岩之下,对这里的幽美景色欣赏不已,苍翠的山崖夹峙着石路,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遮蔽着门户,我在盘石上暂时歇息,长啸一声,落花随风轻轻飘入我的衣襟,梅福何必去隐居遁世呢?东皋本来就是属于闲人的乐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石淙山的自然美景,以及诗人对此地的深深喜爱,诗中通过晨霞、夜月、苍崖、古木等意象,展现了石淙山的幽静与壮丽,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认为此地是闲人的乐土,无需像梅福那样去隐居遁世。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石淙山的自然景色,通过晨霞、夜月、苍崖、古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壮丽的氛围,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当地美景的喜爱,还通过“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等诗句,展现了石淙山对过往旅人的吸引力,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游览石淙山时所作,石淙山位于唐代东都洛阳附近,以其幽静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宋之问在游览过程中,被石淙山的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淡泊名利的文化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