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出自哪首诗?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行

宋·范成大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之不免思凄清。

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

想见洞庭波渺渺,孤舟摇曳浪花轻。

西风忽送潇潇雨,苍茫暮色隔山陂。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曾任地方官及朝中职务,晚年退隐石湖,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擅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译文

秋日的蝉鸣声如古筝般清脆响亮,听起来让人不禁感到凄凉清冷,就连那些没有情感的草木也似乎改变了颜色,山川之间弥漫着惨淡的云雾,仿佛生出了一片朦胧的烟霭,可以想象到洞庭湖上波光粼粼,一叶孤舟在浪花中轻轻摇曳,突然,西风送来了潇潇秋雨,苍茫的暮色隔断了远处的山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的凄清景象,通过秋蝉的鸣叫、草木变色、山川云烟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诗人还通过想象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孤舟摇曳的画面,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凄凉之感,西风的秋雨和苍茫的暮色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凄清而壮美的秋日景象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还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景象与远方的洞庭湖联系起来,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

在表达技巧上,诗人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无情草木亦改色”一句中,诗人将草木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色彩,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范成大晚年退隐石湖期间,在仕途上经历了诸多波折后,诗人选择退隐山林,过上了闲适的田园生活,尽管身处宁静的乡村,诗人心中仍难免涌起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凄清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之感,诗人也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景象与远方的洞庭湖联系起来,寄托了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佳作,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