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耕田歌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斯民四十年涵煦,耕凿安知荷帝功。
海宇升平无一事,朝朝暮暮听鸣钟。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爱国情怀,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这四十年来,百姓们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生活,享受着温暖与繁荣,他们安心地耕作与凿井,哪里知道这是皇帝恩德的功劳呢?整个国家海内升平,没有战乱和动荡,百姓们每天从早到晚,只听到钟楼传来的悠扬钟声,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释义
斯民四十年涵煦:指百姓在这四十年间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涵煦”意为温暖和煦。
耕凿安知荷帝功:耕田凿井的百姓哪里知道这是皇帝恩德的功劳,“安知”表示不知道,“荷”意为承受、感激。
海宇升平无一事:整个国家海内升平,没有战乱和动荡,“海宇”指天下,“升平”意为太平盛世。
朝朝暮暮听鸣钟:百姓们每天从早到晚,只听到钟楼传来的悠扬钟声,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晚清时期一段相对和平繁荣的社会景象,诗人通过“斯民四十年涵煦”一句,高度概括了这一时期百姓生活的安宁与富足,而“耕凿安知荷帝功”则透露出诗人对百姓淳朴无知、未能充分理解皇帝恩德的感慨,后两句“海宇升平无一事,朝朝暮暮听鸣钟”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和平安宁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黄遵宪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和平的珍视,他的诗作往往能够深入社会底层,关注百姓疾苦,这在晚清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虽然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双重压力,但在某些地区或时期,仍然存在着相对和平与繁荣的局面,黄遵宪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诗人和外交家,他亲眼目睹了百姓在和平环境中的幸福生活,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赞美,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描绘这一时期的社会景象,并表达了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珍视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