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骊山有感
唐·李群玉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殿空悲野露浓。
夜雨闻铃肠断声,明月正临双阙上。
行歌遥听九衢间,长恨绵绵古今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沅陵石门山,以诗酒自娱,他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李群玉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与杜牧、许浑等人齐名,但传世作品不多。
译文
翠华车驾一去便杳无踪迹,只留下空旷的玉殿在野露中悲叹,夜雨中听到铃声,令人肝肠寸断,此时明月正高悬在皇宫的双阙之上,我在街头巷尾遥听行人的歌声,那绵绵不绝的长恨之情,古今皆同。
释义
翠华:指皇帝的车驾,以翠羽为饰的华盖。
双阙:古代皇宫大门两侧的高台楼观,此处代指皇宫。
九衢:指京城中的大道,泛指繁华的街道。
长恨:指长久的遗憾或怨恨,此处多指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骊山为背景,通过描绘皇宫的寂寥、夜雨的凄凉以及明月的映照,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首句“翠华一去寂无踪”直接点出主题,暗示了皇帝离去的凄凉景象;次句“玉殿空悲野露浓”则进一步渲染了皇宫的空旷和悲凉;第三句“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听觉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末句“明月正临双阙上,行歌遥听九衢间”则将视角拉远,以明月和行歌为映衬,展现了古今同悲的宏大主题。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群玉对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感慨有关,在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不堪,李群玉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也通过描绘皇宫的寂寥和夜雨的凄凉,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